找到相关内容1399篇,用时7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对“修行问题”的看法

    种姓,只为别形躯;苦痛由他受,甘肥任我需;莫叫阎王断,自揣应如何?”“谁道群生性命微,一般骨肉一般皮;劝君莫打枝头鸟,子在巢中望母归”等。 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。儒家有谓:“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5362513.html
  • 进庙拜菩萨 应作如是观

    夫人。他曾经从城的四门出去游玩,见到老、病、死、沙门等现象,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,所以萌发了出家修道寻求解决人生问题的愿望。二十九岁出家修道,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,日食一麻一麦,形体枯瘦,心身衰竭,还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25962629.html
  • 七种觉悟的因素

    守护经》是斯里兰卡佛教徒在日常宗教仪式中经常念诵的经验经文编者编集,当中连续收录了三篇七觉支的经文。)其中三篇七觉支经文的节录。《守护经》的经文从佛教陀在世的时候开始。已常受佛教徒所念诵,用以对治苦痛...余款可以养活妻子。因此他的内心充喜悦。  又像一个患上重病,充满苦痛,没有食欲,浑身无力而得到康复的人,他恢复了食欲和体力。因此他的内心充满喜悦。  又像一个被囚在监狱而获得释放的人,他得到了安全,没有...

    喜见长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162648.html
  • 法藏的圆顿思想

    之间如何联结的困境,也形成了二者不平等的局面:本体永远是高高在上,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唯有寄托于本体方才能够获得肯定。于是乎现象永远是属于受鄙视乃至于受诅的人生苦痛的根源。于宗教上位属西方文化主流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762655.html
  • 观世音菩萨对妇女“无子之苦”的救度

    旁人所笑的家庭与社会压力,只好将内心的苦痛与愿望诉诸于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,这一点或许也是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在中国发展出“送子观音”,并深获广大妇女虔信的原因吧!无子之苦除了完全不能生育一类,其实还包含...

    释大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64162694.html
  • 关于“不非时食”

    牛力所堪多少, 不令过分以竭其力”。身体虽是四大假合,然修道利生,皆此是赖,身 由众缘而生,还从众缘而得长养。所以饮食的目的在:资身为道。又, 经中谓身体有八万户虫,全靠饮食资养,一失其平,则苦痛丛生...

    续 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4362918.html
  • 禅宗现代转型之路剖析——以安祥禅、现代禅、生活禅为中心

    良器。  第二,肯定情欲的立场。现代禅认为,情欲无咎,障道苦痛的根源乃是无明自性见,非关情欲有无。倘能化解无明白性见,七情六欲不仅是法性显现的游戏,更是菩萨利生的动力。  第三,菩萨道的基础应从履行原本...扩充经验领域,培养方便智能。这就是现代禅九项特色之一“情欲无咎,障道苦痛的根源乃是无明白性见,非关情欲有无。倘能化解无明白性见,七情六欲不仅是法性显现的游戏,更是菩萨利生的动力”。  相对于传统佛教对...

    圣 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5963156.html
  • 大乘与小乘

    谈论二者的区别,共分八个要点。   一、所摄根性大小之不同   大乘与小乘,毫无疑问的,首先面对的就是根性机缘不同的众生。面临着六道lun  回的苦痛,面对人生无量的烦恼惑障,面对着生老病死的无奈的生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02763537.html
  • 《阿含经》戒律内容与衣食制度考察

    借助物质完成身体所需,过多就成了贪欲。而人生中最主要的是精神资粮,没有了精神资粮,只能是徒有其表而已。财物是身外之物,生不带来,死带不去,两手空空。所以在有生之年,使自己在精神上要快乐点,走出人生苦痛...

    常 耘 法 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3163782.html
  • 《圆觉经道场修证仪》 “礼忏法”新探

    人生的生老病死无常的现实,特别是临终时的苦痛作了具体的描述。  《无常经》中没有提及往生弥陀净土。但是,《大正藏》本附有一篇(临终方诀),其中有临终时往生千方诸佛刹土的描述,而往生无量寿国则为其特举的一...

    圣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5863809.html